本报评论员 刘 彤
当前,全球食品产业正面临一场深刻而系统的结构性重塑。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持续深化,国际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多重变量交织叠加,给食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一个变革关口,食品产业的发展路径亟须从传统的“产业链”思维跃升为更具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产业生态”思维,推动构建更加韧性强、协同高、效益优的现代食品产业新格局。
从线性链条向系统生态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食品产业主要依托“产业链”模式发展,在推动效率提升、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模式本质上是线性结构,强调上下游关系的线性协同,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其脆弱性与局限性日渐凸显——从极端天气导致的农产品产能波动,到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原料、物流紧张,传统链式结构难以有效应对。
相比之下,“产业生态”思维将食品产业视作一个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动态协同的复合系统,强调企业、政府、科研、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耦合与资源整合。这种生态化思维不仅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更加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要求,是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多重变革共同推动食品产业生态化升级 一是绿色低碳成为发展的底线与新起点。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迈入深水区,食品产业作为土地、水资源和碳排放密集型行业,亟须通过生态化路径推进绿色转型。从种植养殖端的节能减排、到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升级、再到消费端的包装减塑与食物浪费治理,绿色已不再是“附加项”,而是产业发展的底线。如何构建涵盖农业种源、绿色制造、循环利用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生态体系,正成为食品产业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考题。
二是供应链重构呼唤协同韧性的提升。新冠疫情、国际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频发,让“供应链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的高频关键词。过去依赖单一外部市场的全球食品供应链模式,正逐步向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的韧性网络转变。在这种背景下,谁能率先构建起一个稳定、高效、可协调的产业生态系统,谁就能在动荡中获得战略主动。
三是消费升级推动供给侧深度变革。以Z世代、中产家庭、银发群体为代表的新消费力量崛起,使健康、安全、营养、个性化成为食品市场的新关键词。从植物基、功能性食品,到预制菜、智慧餐饮,食品企业正加快产品创新与服务转型。这一进程要求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要整合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平台经济与终端用户,共同构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产品—服务融合生态。
构建食品产业生态系统,应把握三大关键路径 第一,搭建跨界融合的平台载体。依托产业集群、数字平台和科技园区等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制造、物流、电商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共同体”,推动信息互联、资源互通、技术共享,提升整体协同效率。
第二,推动全链条绿色生态闭环。加快建设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加工环节的节能减排与智能制造,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食品“从田间到舌尖”的碳足迹可视化、全程可追溯,打通绿色循环全链路。
第三,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动力。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科技企业赋能、政府政策支持,同时调动中小企业、新农人、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更加灵活、包容、有韧性的生态治理结构。
生态思维是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钥匙” 放眼全球,谁能率先完成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的思维跃迁,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对于中国食品产业而言,这是一次重塑优势、引领未来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坚定走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加快构建开放、协同、韧性的现代食品产业生态系统,以系统性思维应对系统性挑战,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福祉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