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丨喻继高:对花写照 为鸟传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3:58:00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喻继高:“一张好画,今天看是好画,明天看还是好画,摆在历史上还是好画,一张画就能把你感动得要命,才能成泰斗。我只会画个花鸟画,称大师,汗颜,称不起。”

【人物名片】

喻继高,1932年生,今年93岁。当代工笔花鸟画家。曾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等职。他早年师从傅抱石、陈之佛,秉承“对花写照、为鸟传神”的传统画法,形成了“继高式”祥花瑞鸟风格。喻继高创作的《梨花春雨》《荷香鸭肥》《春江水暖》等作品,累计出版发行超过1亿幅,被誉为“给花鸟以生命的人”。

93岁的喻继高正在作画

对花鸟工笔画“一见钟情”

喻继高的画室里,离门最近的墙上,挂着一幅《荷香鸭肥》。翠绿的荷叶上,缀着几颗露珠。从画前走过的人,会不由得放轻手脚,生怕步履间带来的风,惊扰得这几颗珠子从画纸上滚落。

半个多世纪了,喻继高先后画了十幅《荷香鸭肥》,每一回,都得这里调几笔,那里添一点,总归不能跟之前的一样。

喻继高:你看画这些荷花,都是荷花塘里的写生,我站在岸上够不着,就站在淤泥里头,对着荷花,一张一张地去写生。画画要吃苦的,你不到荷花塘里去,你就画不出荷花。

青年喻继高

画画的苦,19岁之前的喻继高是不知道的。爬树捉虫、下河撵鸭,随时可以撒欢的田野,随处都能入画的风景,少年的画本上,一笔一画都是乐子。直到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喻继高的日子里才有了几分考验。

喻继高:就背着一个行李卷,补了好多补丁的一个小被子,带着几本中学课本就跑到南京来了。那个时候就一件黑棉袄,里面也没有衬衣,夏天就一件粗布衬衫,晚上就在清水里头揉一揉,第二天还没有干又穿在身上。伙食费交不出来,那时候穷到这个样子。

喻继高与恩师陈之佛先生60年代初的合影

但一上课,穷学生喻继高就阔了起来。讲台上站着的先生,是陈之佛、傅抱石。只一节课,喻继高就选定了中国画,此后七十多年,没有变过。

喻继高:傅抱石老师给我们上课就带了一本陈老画的彩页,是陈之佛先生给他大儿子结婚画的彩页,画的碧桃小鸟。看到陈老画的这些小雀子都是我小时候喜欢逮的,就从第一眼我就决定了,叫一见钟情。

在傅抱石、陈之佛先生主持下评选江苏省青年画展作品

只是,这份深情,险些被所谓潮流卷走。彼时,全国多所美术院校纷纷取消中国画,这让想学中国画的学生,该怎么办?

喻继高:那个时候一味地崇拜西洋,认为中国画没有立体感,没有透视。傅抱石先生他是画中国画的,他文艺理论各方面非常高。他就讲,这个中国画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怎么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绝了?要断了,上对不起前辈祖宗,后对不起后人。他就讲中国美术史,历代的,民族的,找了故宫的周刊发表的一些画,还有徐悲鸿先生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反正好的画他都介绍给我们。

傅抱石(后排左二)、陈之佛(后排左五)与喻继高(后排左一)等留影于南京师范大学

岁月长河里淘洗过的经典,坚定了喻继高的选择。20来岁的小伙子揣着所学走出校门,迎头却是一盆冷水。

喻继高:说我什么,你这个年纪轻轻的,你画这都是老头子干的事儿,你画这个有什么用?就不让我画。我就说,你说你的,我画我的,一是我喜欢,第二群众喜欢。我到后来画的画拿到老家,那个困难时期,群众能见到一包糖、一包果子,不得了了,但是看到画,我舅舅家那些孩子抢的抢,夺的夺。我就是这个心愿,我要画好画给群众去看。

顶着压力画的《荷香鸭肥》印成年画后销售了48万张

还没等喻继高作出更多的画,陈之佛、傅抱石两位先生先后因病辞世。随后,便是十年浩劫。在那个年代,傅抱石的画作面临遗失和毁坏的危险。喻继高抱着先生的画作东躲西藏,直至后来把429幅作品完好地交还师母手中。当年他守护的,又何止是老师的画作?

喻继高先生习惯了到各地去写生

喻继高:那时候认为山水画、花鸟画是最毒的砒霜,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哪个敢画?没一个人敢画。我想了个主意,我画荷花,鸭子。中央那时强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你到南京来不吃鸭子?群众那么喜欢吃鸭子,我不怕批,我头一个画《荷香鸭肥》。

微山湖的鸭子,喻继高再熟悉不过:活鸭子没毒,难不成画到纸上就有了毒?

喻继高:这种题材接近群众,不要费多少周折就理解了。画家第一要明确为什么画?傅抱石先生给我们上课,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荷香鸭肥》

1972年,《荷香鸭肥》作为年画出版,一版不够,加印,再印……48万张年画销售一空。

1976年,喻继高和六位画家赴湖北等地写生作画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的春雷响起,喻继高和同行背着画笔出门。坐着轮船,沿江而上。在武汉,一树梨花扯住了喻继高的眼。

喻继高:我一进东湖,一片梨花正盛开,它复瓣,一簇一簇的,从繁杂的城市忽然到了一个安静的那么一个环境,那时候也没有人,一看湖水又安静,毛毛细雨,把我感动的,掏出本子,站着画。画累了蹲着画,蹲累了坐在泥地上画,靠着树画。写生一天,没有离开那棵梨树,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没离开一步,一直到暮色苍茫。所以画家不光是画,心灵的感受是重要的,你要用最高的感情去表现它。怎么样把它表达出来?就像一个少女穿着一身白纱的衣服,通过这一张画能感觉到它的茂盛,有生命的,又清新,又高雅,有情有义。

那天回到住处,喻继高坐在床边,眼前还是那一树笼在雾里的梨花。1978年的春天,就这样住在喻继高的心里,落在纸上,便是那幅《梨花春雨》。

喻继高:冬天要过去了,燕子也回来了,梨花也开放了,这个花鸟画它就是一种精神的感受,给人一种喜悦。

《梨花春雨》

喻继高创作的春天也来了。《松鹤长春》《牡丹锦鸡》《春色》《莲花颂》等一批优秀作品就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巨幅工笔花鸟画《苍松瑞鹤沫朝阵》长8.15米,宽2.8米,20只仙鹤绘制在4张半丈二匹的宣纸上,是他从艺生涯中绘制的最大一幅画。

有观众在看过画展后留言:站在画前,仿佛闻得见花香,听得到鸟鸣。吴冠中先生评价,喻继高的作品丰满而多样的形,鲜艳的色,寓对比于统一,雅俗共赏。

喻继高:雅俗共赏,这个不是我有本事,是大家热爱自然,热爱花鸟,热爱祖国,热爱美。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我们画家才有用武之地。

耄耋之年,依然不舍画笔,“期盼苍天赐千年”

在老伴屠美如的记忆里,年轻的时候和喻继高约好逛公园,只要一眼看见花开,他就掏出本子写生,顺口撂下一句“不如你一个人去逛吧”。

屠美如:早上6点起来以后,他就开始画了,脸都不洗,不吃早饭,就这么画。画到8点再去洗脸吃饭,下面再接着画。如果空下来,他觉得很难受,好像也没有别的嗜好。

喻继高和老伴屠美如、女儿喻慧在画室

喻继高60岁时,跑了三千多里路,去了西双版纳,爬了两千多米,只为把杜鹃花看得再真切些。

喻继高在西双版纳写生

喻继高:爬到山顶上想去画杜鹃,它就在高山上才有,慢慢的一步一步爬上去。正好我们看到一些来写生的学生在旁边休息,他们不知道怎么掐了好多杜鹃花都摆在桌上,我说真巧了,原来看不到的,现在就摆在眼前,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把它勾下来,画了一张杜鹃。后来下山都不能一步步走,跟螃蟹一样,走一步挪一步。画家也是很辛苦的,要想得到一点就要踏破铁鞋,蹲在屋子里头也不出门,画不好画。

为了画画走过多少路,喻继高不记得;这一辈子作了多少画,他也没数过。画作再多,他也没舍得随便拿画换钱。凝结心血的画里,有更深的心思。

2016年10月,喻继高艺术馆正式开馆

喻继高:你生了五个孩子,一个孩子也不舍得送人。这是画家的心血,不是随便抹两笔,我去赚钱去。群众那么喜欢画,他不能看一下没有了,都是摆在画室里,群众捞不到看。我不但建艺术馆,还建规划教育馆,建了书法馆,我就想把我们的艺术普及到群众。将来说人才,不是光老师在课堂上讲几句就完了,他能看到好的画,他自然就会学,将来就会出人才。

《梅鹤迎春》

九十三岁了,喻继高的视力和听力都明显下降,于他而言,要是能再画二十年就好了。

喻继高:我写了一首诗:事业未竟人已老,期盼苍天赐千年。期盼苍天赐给我一千年的时间,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画了。自然界美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画不完,人生就这一段儿,想画的东西太多了。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冯会玲。在女儿喻慧的记忆中,见得最多的是父亲的背影:她上学出门时,父亲面朝画纸背向她;放学回家了,父亲还是那个姿势。在先生的世界里,总有画不尽的花鸟自然。

从丈二、丈六、再到丈八,先生开创了中国工笔画尺幅的自由。我问他,为什么花鸟工笔画越作越大?他答:小时候在乡间的田里野惯了,拿起画笔,喜欢的也是这“广阔天地”。

站在去年新作的那幅《荷香鸭肥》前,先生走近几步,又退后几步,再迈步向前,端详着荷叶,背对着女儿说,露珠再多来几颗就好了。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肖源

记者丨冯会玲 景明 刘宏凯 丁凤云 王德俭 朱萍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李晓东

新媒体丨李瑞

统筹丨李航

视频编导丨曹懿心

摄像|马骏 马敏杰

视频剪辑制作丨曹懿心

包装设计|曹懿心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