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职业学院师生在402个大棚里的初心与答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20:10:00    

2023年暑假,我带领一群学生回到老家,一同当起了“菜农”。

初识大棚:指尖泥土,心上花开

学生们初来那几日,一头扎进大棚,对周遭一切充满新奇。他们好奇摸索棚内物件,蹲在垄沟旁,惊叹一根藤蔓竟能挂满累累西红柿,或为能生吃的鲜嫩茄子雀跃不已。

每日,他们随农户日出进棚、日落出棚,挥汗如雨,忙里忙外。总能听见叽叽喳喳的讨论,今日帮东家摘了多少黄瓜、替西家薅了多少杂草,干劲十足。

指甲缝嵌着洗不净的泥土,眼中闪烁的却仍是初入大棚的“新奇”与“好玩”,仿佛将农事当成了另一种“农家乐”。

夜话惊心:笑语落处,忧思生根

一个寻常夜晚,忙碌过后,我们围坐农户院中木桌旁吃饭。桌上农家菜摆得满满当当,棚外月牙悄然悬上树梢。

大家正吃着,村里的老宋吧嗒着旱烟,目光投向自家大棚方向,像自语,又像对我们念叨:“这棚,越来越难种喽……地没劲儿了,毛病也多了。”有学生随口接道:“现在地里不是隔段时间就会施肥打药养地吗?”老宋苦笑摇头:“啥药啥肥都使了,地该板结还板结,该长线虫还长线虫。这土里的病,治起来难啊,难寻良方。”饭桌一时沉默,空气凝滞。另一农户接过话头,语气带着菜农特有的豁达与无奈,半开玩笑道:“嘿,咱这大棚土壤的毛病啊,就是个‘种就会有’的问题!从建棚那天起,就注定啦!”

这句“种就会有”的玩笑,如一道闪电劈进学生们心里。我清楚看见,几个方才嬉笑的学生瞬间怔住,眼中的轻松好奇迅速褪去,凝成前所未有的沉重与沉思。

回到住处,学生们沉默许多。小焦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出神,突然开口:“老师,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吧,研究这土壤污染治理,今天宋叔的话,我听得心痛。”

心痛?我的心何尝不痛。我是土生土长的寿光农村孩子,爷爷用大棚养活父亲,父亲又用大棚供我读书,让我走出农村。可如今,“金饭碗”成了“土饭碗”,村里种棚老人佝偻的身躯、龟裂的手掌,都深深刺痛着我。

沃土溯源:步履丈量,初心绽放

于是,师生重整行囊,怀揣破解土壤污染难题的决心,踏上深入寿光十五个街镇的调研征程。

两载寒暑,步履未歇,足迹遍及六十余座村庄的阡陌。无论骄阳似火抑或寒风刺骨,每逢周末假期,必准时踏入这片承载农人厚望的土地。学生们精心设计问卷,深入农户促膝长谈,于田间细致观察,累计完成两千余人次的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为获取一手科学数据,学生们不畏艰辛,在大棚内采集四百零二份珍贵土壤样本,详录其理化性质与环境背景。

棚内高温闷热,学生们常汗流浃背,亲手触摸每一寸土地——汗水浸透衣背,泥土沾满鞋履,仿佛将身心融入这片既生机勃勃又亟待治理的土壤。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泥泞中学会站立。我们渴望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科学精神解读数据,更渴望以心中滚烫的热忱,与这片土地建立血脉相连的纽带。只为在纷繁现象中抽丝剥茧,为热土寻得切实可行的治理良策,守护这关乎民生的根本。

沃土育梦:答案落地,青春生根。

夕阳西下,师生几人坐在田埂上。远处大棚在余晖中泛着柔光,宛如一幅沉默的油画。小焦抓起一把泥土,轻轻搓捻,突然开口:“老师,我找到答案了。”

我望着她晒黑的脸庞,笑了:“什么答案?”

“土壤污染治理的答案,还有……”

小焦蓦然站起,语气坚定:“我人生的答案!我要扎根基层,振兴乡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发光发热!”

那一刻,我明白——教育最美的回响,并非论文数据,而是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此种下了土地的重量;科学最深的浪漫,不在破解难题,而在用知识焐热了现实。我们交出的答卷,从来不只是报告中的对策建议,更是这群孩子从青涩到担当的蜕变,是农人眼中重新燃亮的希望。

泥土终会新生,因青春扎根其中;未来终将肥沃,因有人愿意归来——这,才是我们的“热土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