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机,对着站牌上公交线路旁的二维码扫一扫,就会出现想要乘坐公交车的距离、预计到站时间等信息,这样轻松惬意的出行场景,已经在青岛前海一线主要公交站点变成了现实。记者从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致力于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围绕城运集团市场化运作,该公司积极构建数字交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助推智能交通跑出“加速度”,成立仅两年就先后拿下青岛市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等一众荣誉。
现场:
乘车信息在车站就能“码”上查
“真是太方便了,手机扫一下就能知道想要乘坐的公交车信息。”“太智能了,等车也不再焦虑了。”……近日,在中山公园公交站,来自山西的游客吴女士掏出手机,对着站牌上202路线路牌后的二维码扫了一下,手机上随即就出现了车辆距离该站点的路程、大概时间等信息。“青岛还是太暖心了,手机轻松就能查公交,让我们游玩起来也更方便了。”吴女士说。

根据吴女士指引,记者来到中山公园车站看见,站牌上,各条线路的途经站点信息依次展开。每条线路最后,都附有两个二维码,记者掏出手机对准其中一个二维码,扫描后,手机屏幕就出现了该线路的距离和预计到站时间等信息。“比单独打开一个APP看公交车到哪了,要方便多了。”体验多次的市民高女士说道。另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则出现了“城运e生活”APP页面,下载后各式各样的公共服务项目触手可及,包括车辆查询、车辆保养维护和房车租赁、酒店预订、车辆充电等。

“前海一线主要公交站点,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任锟先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方便市民,提升公交出行吸引力,该公司充分发挥数字创新优势,以党员“责任田”为有效抓手,组织科技人员集中攻关,在前海一线主要公交站点都设置了一个专属二维码。下一步,该公司将根据计划,逐步将该方法在全市公交站点推广,让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市民和游客。
探访:
科技创新助推智能交通“加速跑”
前海一线途经公交线路多,每个站点都要生成专属二维码,蓝图变成现实的背后,是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数字交通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实力。青岛城市公共交通拥有百年历史,城运控股集团成立后,抢抓数字化、智能化高地,加速传统道路运输业务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整合所属各版块数字科技队伍,于2023年成立了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任锟先告诉记者,该公司致力于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紧紧围绕城运集团市场化运作。作为集团数字化产业孵化器,通过数字化转型引领企业创新突破,以构建大数据运营管理平台为契机,打造对内生产保障、对外服务民生提供系列赋能产品与高端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智库服务型公司,实现“国内一流的交通产业科技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愿景。

成立以来,该公司紧密围绕数字化创新,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搭建集团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等基础支撑,提高研发效率,搭建应用快速构建平台缩短应用开发周期,提高功能迭代速度,引进数字孪生平台使公共交通达到全面数字化;建设数据治理体系,规划数据标准化管理,实现数据资产变现。积极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联合北京城建智控创建“联合实验室”,与华为、航信、山东大学等头部企业和高校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该公司在智能交通领域,已跑出了“加速度”:目前共有29项软件著作权、11项注册商标以及4项发明专利,《基于公交大模型基础的智能调度系统和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延伸项目通过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申报,获得奖金数十万元。公司入选2024年度第一批 DCMM 贯标试点企业名单,获得数商企业评估证书,获评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跻身山东省最具成长潜力企业精英阵营。在青岛联通二枢纽的混合云中心,8366核计算资源日夜运转,1525TB的运营数据在此沉淀——相当于50个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这里存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城运数字产业的火种。”任锟先说道。

背后:
“一张网”全覆盖让衣食住行更方便
给公交线路增设二维码,只是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便民利民的缩影。该公司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倾力打造“生活一张网”高能级创新应用服务平台。该平台既能够串联城运集团“1+6+1”产业生态体系,推进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对内实现各板块的集成整合,对外还能汇聚各领域产业服务,实现“一网连接千家万户,一网赋能美好生活”。

“城运e生活”App内,各式各样的公共服务项目触手可及:公共出行板块可实时查询公交车辆信息;在城运快充板块,最近的充电站一目了然,可扫码为车辆充电;文化旅游板块集购票、房车租赁、查询攻略、预订酒店等功能于一体。此外,“城运e生活”App还上线了通勤班车、预约包车、汽车维修、商务旅游等业务。“车站增设二维码能迅速显示车辆信息,所依托的就是这张网所给予的强大算力支持。”任锟先告诉记者,上线以来,该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完善升级近百项模块,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公共出行服务为基础,通过精细化、个性化运营方式,整合延展城运快充、文化旅游、汽车维修、颐养健康、传媒广告、农贸市场、定制出行、综合电商等多种生活场景,实现衣、食、住、用、行全场景覆盖,全面升级“城运码”,实现了城运集团所有业态“一码通”,多场景支付无缝对接。为方便岛城老年人群出行推出的“长辈版”,操作简单字体更大,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好评。
人才:
企业的创新突破,离不开人才的硬核支撑。据了解,该公司在青岛市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上,信息工程中心副主任刘晓栋荣获“青岛市职工创新能手”称号,成为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的鲜活注脚。自2013年加入集团以来,刘晓栋深耕车载设备研发一线,从单机维护到系统构建,用十二载坚守诠释“工匠精神”:2021年首创“除法故障排查体系”,斩获集团首届“城运杯”技能竞赛一等奖;2024年带领团队研发的“城智达”智能控制一体机获全国交通智慧创新案例奖,推动800台设备市场化部署;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重点项目《基于公交大模型的智能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第五届交通企业科技创新卓越成果奖”。

在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像刘晓栋这样的技术骨干并非个例。在近日由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青岛市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竞赛中,公司表现亮眼——李丽华荣获职工组二等奖,柳森获得职工组优秀奖。此次竞赛吸引了全市106家单位400多名选手参赛,竞争激烈,而公司5名参赛选手中3人入围决赛,充分展现了技术团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能力。
为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该公司创新推出“数字工匠”建设计划,以个人积分制为核心原则,设置导师带徒、金点子大赛、城运e生活策划运营大赛、青年团队创意大赛等 11 项特色活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强化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与底线思维;同时以实践为核心抓手,充分发挥“数字工匠” 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交流及技艺传授中的积极作用,为人才成长搭建实践舞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并未止步于技术层面的人才培养,更通过管理模式的深度创新,为人才成长搭建起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以制度创新持续为人才活力与团队创造力赋能。为进一步激活组织效能、为企业向 “专精特新”方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公司创新性推出了“轮值值班主任”制度,打破传统管理壁垒,让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该制度以“每周1名专业技术人员轮值、抽签决定顺序”为核心机制,轮值期间人员享有除决策外的最高权限,需承担17项具体职责——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管理中“少数人决策”的局限,通过“全员参与、协同共治”的模式,有效破解部门壁垒、加速人才成长。据任锟先介绍,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管理中“少数人决策”的局限,带来了三重显著成效:其一,打破“信息孤岛”,轮值人员可跨部门协调监督,推动资源高效流动,例如促成行政部与业务部联动优化会议室使用方案,提升办公效率;其二,锤炼复合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在协调矛盾、优化流程的过程中,逐步拓宽全局视野,实现从“专业能手”到“管理通才”的能力蜕变;其三,倒逼流程优化,以员工实际体验为导向的改进方向,让管理机制更贴合业务需求,减少冗余环节。

如今,“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已在城运数字科技逐步生根,推动团队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创造”转变。从员工的个人成长,到团队成员的竞赛佳绩,再到“轮值值班主任”制度的管理创新,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不仅构成了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的生动缩影,更构建起“核心骨干引领、青年人才跟进、管理机制赋能”的创新生态,为企业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且持久的动力。

市场:
据了解,为完成当年量产装车的战略任务,在研发之初,恰逢三伏天,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团队待在沿海湿热车间,连续144小时不间断测试设备,最终使“城智达”车载智能控制一体机顺利通过高温、高湿、高灰尘“三高”考验,量产装车。核心算法卡壳时,团队连续攻关36小时,让AI处理能力跃升6倍,推动了程序的流畅运转,展现了强大的技术攻坚能力。为了让“城智达”走向市场,项目组负责人刘晓栋背着50多公斤的设备箱坐火车参加京沪展会,只为让设备免受托运损坏。而“城智达”也不负众望,在会展上完美展示其优良性能,得到了客户的赞誉与认可。
为推广平台,团队双线发力,运营项目组负责人刘碧玉带领项目小组,与300余家商户谈判,破解合作与数据对接难题;集团青年劳模谢文浩携手青年党员主动担当、冲锋在前,顶着烈日跑遍30多个社区,500余公里,开展地推拉新。截至2025年7月,平台注册用户达16.5万,总交易额突破7422万元,让数据真正成为了“可变现的资产”。

调查:
为传统公交企业转型提供青岛经验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任锟先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件承载着故事的物件——车载终端主板,这是该公司团队2023年研发初代“城智达”车载智能控制一体机时报废的测试样品,记录着团队自主研发探索的最初努力。
把时间拉回到2023年,由于长期使用外部品牌车载终端,2023年前的城运控股集团一度面临系统信息录入难、场景适配难和服务响应难的被动局面。最让团队揪心的是2023年的一场暴雨,因外部系统无法适配青岛特殊气候,导致多条线路调度延迟、乘客冒雨等待。
“别人的系统再好,也解不了我们的题!”任锟先带领团队人员,用3个月时间跑遍12个公交枢纽,绘制87张线路流量热力图,把500G的历史运营数据梳理成2000余项参数。联合华为、北京城建,开启“城智达”车载智能控制一体机的研发攻坚。

如今,“城智达”已迭代至V3.0版本,性能提升60%,AI处理能力提高6倍,集成模块增多3个,其AI安全算法中,主动安全系统使风险感知能力提升30倍,高风险识别力提升70%,同时,降低87%的无效报警,高风险漏报降低80%。这款工业级智能设备正在以“三高”优势实现行业领跑,为传统公交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青岛经验”,给出了“青岛答案”。“城智达”已成功进入8家知名车厂供应链,目前实现营收2800万元,已与太原、株洲、太仓公交达成合作意向,“数据驱动+场景融合”的青岛模式,正在逐步成为行业通用标准。在数字交通新赛道上,扎根于本土传统交通企业的青岛城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用自强创新不断刷新着纪录。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