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院敞开大门打破了传统行政空间的封闭性,将原本专属的停车、就餐等资源转化为公共产品,“亲民”二字变得可触可感,背后折射出公共资源配置理念的革新。

图源:敦煌发布 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游客们手持景区门票与身份证,在志愿者引导下在政府食堂有序登记就餐,这样的场景假期或许将在全国多地同步上演。据媒体整合报道,甘肃敦煌市直机关食堂“五一”假期将向游客开放,有就餐需求的游客,凭身份证和市属景区门票等相关证明登记后用餐;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也将于5月1日至5月5日面向社会开放;湖北赤壁也宣布,“五一”期间政府食堂对外开放,游客就餐享受平价优惠……重庆荣昌的小碗菜、安徽黟县的五菜一汤、浙江衢州的鲜辣套餐,游客都不必做攻略,走进机关食堂就能感受当地美食,开门迎客的政府大院也成为假日里最具烟火气的公共服务场景。
最能打动人的城市形象,往往始于一份诚意满满的工作餐。节假日期间,政府机关食堂打开大门,是用一扇门开启的城市温度与文旅新景,是从流量入口到体验经济的创新转化。当游客走进当地政府大院的食堂,感受到开放、便捷、亲民的政务服务,深度体验城市的味道和文化精神。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政府食堂,游客花15元品尝徽州刀板香后,可通过扫码获取周边民宿、手工作坊的优惠券;在河南洛阳老城区机关食堂的“水席体验套餐”则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门票绑定销售。这些“美食+”的联动模式,将食堂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链的启动器,创造出“一顿饭带火一条线”的乘数效应。
政府食堂飘出的烟火气,展示城市治理智慧、传播地域文化、激活文旅经济,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生动注脚。但是,如何平衡机关职工与游客的就餐需求,确保开放有序、安全;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游客就餐体验;如何将机关食堂开放这一短期举措常态化、制度化,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文旅发展体系等,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倒逼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部门必须同步升级治理工具箱,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公共问题。例如,南京试点“中央厨房+卫星食堂”模式,通过集约化供餐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珠海开发就餐信用积分系统,对浪费行为进行柔性约束。而部分地方更是让市民参与到机关食堂的监督、管理中来,参与菜品制定、政策听证、效能监督等多元互动。从“物理开放”到“治理开放”的跃迁,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时代重塑政府与民众的链接方式的体现。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市民可以评价政府食堂的宫保鸡丁是否入味时,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就会自然生长。”
真正的治理创新不在于宏大的制度设计,而在于对“人民食堂人民用”这般朴素真理的坚守。近年来,各地政府大院的门越开越大,为民服务的功能也愈发丰富。在湖南汉寿县,包括县委、县政府在内的38家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了单位围墙,向群众开放院内的绿色空间,这项被称为“拆墙透绿”的工作不只湖南,正在全国各地开展;河南安阳滑县瓦岗寨乡人民政府门口,贴出暖心告示“院内可以晒粮”,湖北襄阳市茨河派出所挂起“派出所新建的,院子嘎嘎大,欢迎来晒粮!”的宣传标语,政府“开院晒粮”晒的也是为民初心。打破高墙壁垒,人心才能走得更近,人民食堂、停车场、绿色公园、晒粮地、打卡点……政府大院开放的大门打破了传统行政空间的封闭性,将原本专属的停车、就餐等资源转化为公共产品,“亲民”二字变得可触可感,背后也折射出公共资源配置理念的革新。
当越来越多的政府大院门庭若市,当更多公共资源以亲民姿态融入城市肌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落地生根。市民推开的也就不只是政府食堂的大门,而是一个可信、可亲、可感的现代治理共同体。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