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每年七、八月,一定要来内蒙古草原看看。因为,那达慕来了!
看,锡林河畔绿草连天,百花争艳,10万多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乌兰毛都草原碧空如洗,牧歌悠扬,18万游客与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欢聚一堂——那达慕,这场承载八百年民族记忆的草原盛会,以最热情的姿态,迎接每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独特民族盛会,它的历史可追溯至金戈铁马的年代: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大集会),被推举为大汗。为庆祝这一重大事件,会后人们举行了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这便是那达慕的雏形。
1225年,一块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录了为庆祝征服花剌子模在布哈苏齐海举行的那达慕盛况,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那达慕文字记载。
当下,那达慕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而且是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不过它的灵魂始终是被称为“男子三艺”的三大竞技——搏克、赛马、射箭。
瞧,百名搏克手身穿镶钉“昭德格”摔跤服跃入场地,后背的日月图腾随肌肉跳动。“一跤定胜负”的规则,尽显蒙古勇士的豪迈与果敢。当搏克方阵如山呼海啸般冲入会场,八百年的尚武血脉在此刻沸腾。
听,马蹄声如雷鸣滚过大地,骑手飞身上马、策马奔腾,马尾系彩绸飞扬——这是“马背民族”精神的极致演绎,人与马的默契早已刻进蒙古族的基因。
看,从静立射靶到飞马疾射,角弓张弛之间,是力与智的完美平衡。神射手在草原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他们手中的传统角弓,本身就是游牧智慧的结晶。
那达慕,远不止于此。它是真挚的父老乡亲,是热血洒脱的少年;是鲜香四溢的美食,是英姿飒爽的骑马体验;是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是别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每一样,都让你沉醉在草原独有的韵味之中。
那达慕早已超越单一民族节庆,当搏克手背后的日月图腾闪耀,当开幕式上各族方阵共展“各美其美”的文化图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清晰可辨。
在今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上,来自辽宁的张璐作为游客代表宣布那达慕开幕——你分明能感受到,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夏季那达慕永久举办地锡林郭勒盟全域7月17日至21日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一些盟市的那达慕也精彩不断,2025兴安盟那达慕除传统“男子三艺”外,还有摔马跤等18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融合了乌兰毛都草原音乐节、蹦迪狂欢夜等现代元素,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文旅体验。
来吧!来草原当几天搏克手、骑手、射手,在竞技、歌舞、美食与辽阔天地之间,感受那达慕的豪情与温度,爱上内蒙古这片热情奔放的土地。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7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