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赵心童在克鲁斯堡创造历史时,七届世锦赛冠军斯蒂芬·亨得利评论称,中国斯诺克领军人物丁俊晖此刻的心情恐怕五味杂陈。亨得利的评论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西方体育叙事中根深蒂固的“孤胆英雄”情结与东方竞技生态中“薪火相传”逻辑的截然不同。这位曾经的“台球皇帝”以近乎悲情的口吻预言丁俊晖的失落,实则是将自身职业生涯末期被新生代冲击的创伤体验投射到了中国斯诺克的代际更迭中。
丁俊晖之于中国斯诺克,远非“冠军数量”或“商业曝光率”可以量化。2005年他持外卡斩获中国公开赛冠军的那一刻,不仅改写了斯诺克版图,更重构了一项运动的社会价值链条:央视破例直播斯诺克赛事、二三线城市台球房如雨后春笋涌现、青训体系从模仿英国到本土化创新……这些隐形的基建工程,正是赵心童们能够以更从容姿态冲击巅峰的底层逻辑。亨得利所担忧的“宣传核心易主”,本质上是用巨星营销思维解读集体成长模式——前者需要梅西C罗式的符号维持热度,后者则追求李娜之后仍有无数“李娜”接力的生态繁荣。
赵心童的登顶固然会引发商业版图的重构,但这种重构恰恰证明了中国斯诺克的成功转型。当赛事主办方开始为“邀请丁俊晖还是赵心童”犯难时,反映的正是市场从依赖单一超级巨星到接纳多元明星矩阵的成熟。丁俊晖社交媒体上“门已推开,路待同行”的寄语,与赵心童“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的回应,共同演绎了不同于亨得利预言的剧本:这里没有王座争夺的腥风血雨,只有接力棒传递时的相视一笑。
亨得利眼中“难以接受”的困境,或许正是中国体育最珍贵的进化密码。当英国斯诺克仍在为“75三杰”二十余年的统治既骄傲又焦虑时,中国新生代选手已用五年时间从“丁俊晖时代”跨入“群雄时代”。这种代际更迭的加速度,不仅消解了“谁是一哥”的追问,更重塑了竞技体育的价值坐标系:一个能让拓荒者安心退居幕后鼓掌的国度,必然拥有孕育更多冠军的沃土。
竞技体育需要“弑父情结”的戏剧张力,但中国体育更需要“薪火相传”的集体主义基因。就像乒乓球的邓亚萍与张怡宁、羽毛球的林丹与谌龙,中国体育的真正胜利,永远在于让每个“标杆”成为后来者跨越的横杆,而非供奉在神坛上的图腾。
评论员 黄启元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