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动自行车每年增100万辆,50个地铁站周边将治理停车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0:11:00    

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机动车正承担着日益突出的交通功能。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非机动车保有量非常高,电动自行车增长迅速,保持着每年增长100万辆的速度。

随着非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停放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停车难题,2024年市交通部门组织各区在53个重点地铁站周边设置了4.2万个非机动车停车位。2025年,交通部门计划再推进50个地铁站点和40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的非机动车停放治理工作。

2到7公里的出行中,电动自行车出行占30%以上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表示,目前北京市非机动车保有量非常高,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增长迅速,保持着每年增长100万辆的速度。而且市民骑车出行的场景越来越多,像上班、去公园、购物等等,在中短途出行里占比很高。2023年北京市交研院做了一个统计,2到7公里的出行中,电动自行车出行占30%以上。

随着非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停放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加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2024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非机动车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工作方案》,重点治理轨道站点、学校、医院、景区、商场等重点场所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

欧阳松寿表示,2024年市交通部门组织各区政府完成了53个一级轨道站点各站口两侧道路延长线150米范围内非机动车停车位“应划尽划”,共提供了4.2万个停车位,新增引导标志标识200余处,还针对14个学医景商点位试点开展治理,初步形成示范效应。2025年,计划再推进50个轨道站点和40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的治理工作。

地铁站、学校、医院、景区、商圈周边非机动车停放压力大

虽然近年来交通部门针对非机动车停放难题持续开展治理工作,但在城市整体范围内,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存在停放设施不足、分布不均以及乱停放现象。

通过对市民投诉和现场调查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交通部门发现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学校、医院、景区、商圈周边。

在地铁站周边,很多市民骑非机动车去接驳,但地铁站出入口站前广场面积有限,容纳不下高峰时段大量的非机动车。比如沙河站、霍营站、西二旗站,工作日早晚高峰时周边停车量剧增,停车位不够,停车就乱了。以沙河站为例,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停放达近万辆,非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数量过多、堆叠严重,严重影响市民通行和环境秩序。

在学校上学、放学时段,家长骑车接送孩子,校门口两侧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存在安全隐患。

“医院周边同样面临着比较大的非机动车停放压力。”欧阳松寿表示,大多数医院不允许职工把车辆停放在内部,医院门口及周边道路经常出现随意停放的情况。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在就医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大量溢出至公共空间,占压盲道、占用非机动车道停放,秩序混乱,阻塞通行。

旅游旺季时,各大公园景区出入口空间有限,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无序停放,非机动车常堵塞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商圈方面,由于客流量大,非机动车出行需求多,但停车空间有限,也容易出现乱停乱放堵塞道路的问题。“很多商圈附近没有设置外卖车辆临时停放区,违规停放问题就更突出了。”欧阳松寿说。

沙河地铁站周边将开展环境整治,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7000余个

欧阳松寿表示,针对上述乱停放的“重灾区”,各区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探索了许多治理路径,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案例。

例如,昌平区沙河地铁站将通过地铁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现状空地、加油站迁移空地、周边不规则用地,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7000余个,解决周边居民接驳停车需求,提升城市环境。

西城区西直门凯德茂通过拆除商场东侧现状非机动车道两侧护栏,新增花箱和出入口方便外卖车辆快速进出;增设阻车桩、电动自行车分区停放指示牌,通过“去杆增箱添豁口”,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200余个;拆除商场南侧施工围挡,释放空地1400平方米,可容纳400余辆非机动车停放,基本实现停车供需平衡。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