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而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赋能千行百业,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进行训练,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行业属性的垂直大模型愈发受到重视。
正是看好垂直大模型的良好发展前景,依托良好的软件产业基础,济南市加速发展垂直大模型产业,众多企业纷纷进军垂直大模型赛道,在医疗、电力、制造等细分领域,各式各样的新应用层出不穷,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垂直大模型推动科幻走进现实
“人工智能大模型化身医疗专家,精准快速地判断病人病情,给出医疗解决方案;变身为陪伴机器人,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设置,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应急专家,发现电厂故障后能够迅速给出处置方案……”依托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济南企业正把这样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
“请给6号床患者输液”“2床患者有待换药操作”“请给9号床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吸入方式为……”在济南某试点医院,一位护士依靠佩戴的众阳智能眼镜自动接收工作指令和提示,有条不紊地开展执行医嘱的流程。
“这位护士使用的众阳智能眼镜能够指挥并协助医护人员工作,根据医患对话实时生成标准病历文书,智能评估病情,快速给出相关诊断建议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众阳健康产品研发中心人工智能产品负责人刘旭介绍,这一流程的背后,依托的是济南企业众阳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众阳全场景医疗健康大模型MsunGPT”。依托该模型,众阳健康先后发布了护理智能体、门诊医生智能体、住院医生智能体等覆盖诊疗全流程、管理全周期的数智产品矩阵,它能精准辅助医生科学决策、快速诊疗,智能调度护士执行医嘱,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加速驱动新质生产力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这场智能化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推动着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当电力这样的传统行业与前沿的人工智能相遇,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展开,引领着该行业迈向智能化的新纪元。金现代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宗云兵介绍,某省电力公司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经常发生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着当地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济南企业金现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LoRA、RAG、KAG等AI技术,创新性地构建电力应急大模型,为该省电力公司的应急工作提供准确的知识和数据支持。当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指挥长只需要用文字或语音向大模型提问,大模型就能将气象灾害范围、设备故障信息、抢修任务安排等应急数据一一告知,极大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不仅如此,金现代还研发了低代码大模型、文档审查大模型、智慧组工大模型、质量检测大模型等一系列垂直大模型,广泛应用于电力、制造、石化等各行各业。
济南大模型产业“全面开花”
济南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异军突起的背后,是大模型产业的全面开花。2024年全市重点监测范围内共有大模型企业58家、占全省总数的46.77%,实现业务收入14.43亿元、占全省46.28%,在研和已投入使用的大模型产品共66个,7个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26个大模型通过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33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案例入选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入选数量全省第一。

浪潮云信息的“海若大模型”为全省第一家通过大模型上线备案的企业产品,主要面向政府、交通、制造、应急、农业、医疗6大行业提供政务问答、地铁智慧运维、安全生产巡检、风险评估处置、农业专家知识库、病历生成等智能服务。神思电子推出百亿参数能源行业大模型,丽阳神州发布国内首款家政服务产业大模型。
记者了解到,济南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济南是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工业互联网建设示范区“三区叠加”的城市,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43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482亿元,增长25.2%,占全省53.6%。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覆盖硬件、软件、算力、大模型等各链条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
软件优势助力济南垂直大模型发展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指出,软件的繁荣是AI应用崛起的风向标,衡量大模型应用的标志是软件产业的繁荣程度。济南垂直大模型产业的发展,与迅猛发展的软件产业是分不开的。
“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在垂直大模型领域发展迅猛,得益于我市应用软件企业长期深耕行业,形成了一批产品,有力推动了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工智能产业处处长赵配才表示。
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软件企业转型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服务商有着天然的优势。众阳健康产品研发中心人工智能产品负责人刘旭表示,“大模型想要赋能某个行业,往往要面对海量专业数据的难题,这时候软件企业就可以发挥专业能力,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数据进行分类梳理,从而提高大模型的效率,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

作为山东唯一、全国第二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济南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算网一体化,数字经济规模稳居全省首位,2024年软件业务收入5856亿元,同比增长10.2%……软件技术方面,济南集聚了神思电子、博观智能等一批从事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人机交互开发企业,神思电子智能识别、众阳医疗大数据等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根据《济南市加快软件名城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济南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行业企业纳统数量超过3600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培育省级以上软件名园5家以上,上市企业30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软件企业100家以上,信创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
济南将加快推动大模型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应用于实体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人工智能+行动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4月25日,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通知,面向在济各单位征集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第一批)。通知称,希望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重点围绕农业、工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四大领域十九个细分行业,征集各单位需要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的痛点、难点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面向企业征集人工智能的实施案例或者项目,同时也面向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梳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匹配,通过供需两端的精准发力,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鼓励更多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落地,促进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赵配才表示,济南市也将加快大模型产品研发力度。充分落实首台套、首版次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制造、交通、能源、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行业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加快培育一批融合行业数据集的行业基座大模型。围绕智能体等上层应用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开发商和集成商,支持企业搭建大模型服务平台,促进大模型落地。(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