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站近日停售泡面与湖南站台15元盒饭引来叫好,今日两个热搜放在一处,倒像两剂药方,一张用“禁”来止痛,一张以“供”去根,其间差别,值得细究。

图源:光明网、极目新闻
在绿皮火车的年代,泡面成为旅途“硬通货”,不过是因为它懂赶路人:几块钱就买得着,几分钟就吃得上,经济实惠,实在妥帖。但随着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乘车体验要求越来越高,这份热气腾腾也便成了“扰人的气味”。12306官网在出行指南注意事项中更是明确指出:为创造良好旅途环境,确保空气清新,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
这份改善环境的初衷本无错,但细究起来,车上咖啡浓香、汉堡酱汁,乃至替换泡面上架的拌面,哪个无味?食用时碎屑汤水,哪个能免?独独停售泡面,这种“选择性清洁”,难掩管理逻辑的偏差与不公。
说到底,若为改善环境而停售泡面,未解旅客求一口热食的根本需求,反显管理惰性。
反观湖南站台的盒饭为何让人念好,甚至有人把这辣椒炒肉当特产带回家?因它摸透了赶路人的难处:出门在外,图的不过是口热乎、实在的吃食。一荤两素配个荷包蛋,十五块吃饱,出锅超两小时就换新的。有了这样的选择,谁还愿啃干硬的面包、泡速食的面?
这才是治理的巧思:不用“停售”赶人,只用服务留人。
“服务留人”自然还有很多实在法子:辟用餐区、安通风扇,让吃泡面的不扰旁人;备些热食,价格公允,让赶路的人吃得体面;添座椅、设充电站,让候车的不致局促;加派保洁、定清扫时,环境自会清爽。这些举措虽然琐碎,却比一刀切的“停售”更见治理真章。
公共场所的文明,从来不是靠“驱逐”某样物件得来的。这原该像打理庭院,要花草扶疏,更要路径通达;要窗明几净,更要容得下往来人歇脚。一碗泡面虽小,却也照见做事的心思,如果不体察民生实际需求,纵使得来一时洁净,终究难成长久之计。
文|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