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劳动模范马秀良:板凳甘坐十年冷 潜心科研报家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9:56:00    

Transparency

点击上图观看视频

“你们看,我们中心的LOGO就是一个5次对称准晶体的照片,这里面充满了黄金分割比,展现了科学中的艺术之美。”走进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马秀良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乐园。

晶体学与材料电子显微学,单看学科名称似乎显得有些枯燥,而马秀良却乐在其中。过去30余年,他致力于晶体学与材料电子显微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继在《Science》《Nature》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

不久前,马秀良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对于这一荣誉,他十分谦逊:“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的一员,从没想过会成为劳模;我只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了一点工作,未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科研生涯的起点:享受在国际科技前沿拼搏的感觉

在科研生涯中,马秀良最难忘的莫过于1991年到1994年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读博的时光。那时,他师从著名冶金学家、晶体学家、中国电子显微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可信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大连理工大学从事十次对称准晶及复杂合金相的冶金学和晶体学研究。

马秀良回忆,读研和读博是他科研生涯的起点。其间,他有5年时间住在实验室的会议室里。一间冬天没有暖气的会议室,承担着三重功能:开会、自习、睡觉。

Desk(书桌)这个英文单词,对马秀良有着别样意义。“睡觉的英文是‘Go to bed’,实验室又没有bed(床)嘛。我们说去睡觉就是‘Go to desk’,再到后来去睡觉就简化为‘desk’了。”马秀良笑着说,直到现在,跟师兄、师弟聚会时,大家还会问:“你现在‘desk’咋样?”

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科研信心。“那段拼搏的时光奠定了我此后的人生之路。在郭先生的带领下,我发现了科学的魅力,也沉浸于在国际学术前沿拼搏的感觉。”马秀良说,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未来从事材料电子显微学等领域研究的决心。

博士毕业后,马秀良先后在德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从事固体材料结构与缺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2000年,他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报到前,又一次去看望郭可信先生。“郭先生送给我一句话:踏踏实实做事,‘夹起尾巴’做人。我说,我一定会沉下心做研究,即使将来长了‘尾巴’,也不会翘起来。”这也成为马秀良日后三十余年的科研信条。

30多年来,马秀良利用电子衍射晶体学方法,发现和确定40余种新的复杂合金相。他始终低调如初、埋头做学问,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对恩师的承诺。

专注显微学三十载:做科研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

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展板上,罗列着马秀良带领团队所做的多项科研成果。“我常跟学生说,要静下心、沉下来做学问。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马秀良说。

在马秀良的科研生涯中,这种“坐冷板凳”的故事不在少数。以“不锈钢抗点蚀”研究为例,那是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的经典问题之一。马秀良介绍,对工业化经济体而言,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大约占GDP的2%-3%。点蚀起因于其中硫化锰夹杂的局域溶解,但其具体位置一直被描述为“随机和不可预测”,制约了抗点蚀措施的提出。

不锈钢点蚀的起源位置是马秀良和团队要找的关键。从2006年开始,他和团队就开始致力于该项目的研究。花费5年的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马秀良还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含铜溶液改变局域微电池的电势差,从而提高不锈钢抗点蚀能力的新方法。

“作为科研人员来讲,最欣慰的时刻,莫过于发现一种新的规律,而这种新规律又是之前学术界一直希望找到但未曾找到的。”马秀良说,虽然坐了多年冷板凳,但发现新规律的那一刻甚至之后的许多年,都是很自豪的、很有成就感的。

南下创业再出发:兴趣和职业结合是件很幸福的事

2022年,马秀良作了一个重要决定:南下广东,到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组建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大湾区电镜中心”)。

“从长远的角度看,换个地方另辟一个天地,对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是有利的。”马秀良组建的大湾区电镜中心,致力于成为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物质显微结构研究基地和显微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相关科技攻关。

在大湾区电镜中心园区里,马秀良的宿舍和实验室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200米,但马秀良却很少回去午休。在他看来,自己在做感兴趣的研究,恰好这件事情又是自己的工作,这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几年,除了科研之外,马秀良还完成了一个已藏在心里10年之久的目标:著书。早在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就曾与马秀良沟通,希望他能把关于晶体学的研究和案例出一本书。“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等原因,我一直没能快速地推进这件事。前几年时间相对多一点,我就着手整理写作。”马秀良告诉记者,2024年,这本7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晶体结构与缺陷的电子显微分析实验案例》正式出版,浓缩了他过去30多年有关电子衍射晶体学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和案例。

“上课,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受益;但写书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我有义务把晶体学的研究传承下去。”马秀良说。

如今,马秀良的办公室里还挂着恩师郭可信先生送他的两件衣服、摆放着恩师的著作。这些物件都承载着非凡的意义。“它们已经变成一种精神符号,代表一种向上追求的科学精神,激励着我在科研道路上拼搏前行。”马秀良说。

【记者手记】

采访马秀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用了,这把我的时间都占了……我的正常科研任务都耽误了。”第一次接触时,马秀良婉拒了采访。经过反复沟通,最终约定在1个小时内完成采访,他才勉为其难地答应。

采访前做功课,我拿到了一份关于马秀良的文字材料。正当惊喜之时,打开文档却如同遭受“晴天霹雳”。电子衍射晶体学、铁电拓扑晶体学、奥氏体不锈钢点蚀……3000字的材料里,90%是大段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让我这个“文科脑袋”一头雾水。

采访当天,我们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松山湖实验室,既担心准备的问题太肤浅,又害怕听不懂他的回答。好在,马秀良的亲切和朴实让我们打消了顾虑。

我不好意思地和马秀良说:“因为过往没有接触过这个学科,所以材料中很多部分都看不太懂,就让AI帮忙解读了一下,不知对不对。”我拿着AI生成的文本给马秀良看,其中有很多通俗但又有些夸张的表达:解决不锈钢生锈的“千年难题”——让锅碗瓢盆更耐用;突破铁电材料的极限——未来手机和电脑的“超级存储器”……看完后,马秀良委婉地说,做研究的人其实不认同这样的表达,不准确、不严谨,不是学术研究者的态度。

严谨是我对马秀良的第一印象。访谈下来,让我更敬佩的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身上的谦逊、低调和努力。马秀良30多年的不少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都有影响,但他却一直在说:“其实做得还很粗浅,要做的还有很多。”谈及恩师郭可信,马秀良更是展现出了感性的一面。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代科学家的精神传承。从那个艰苦的年月里走来,他们身上都刻着一份朴实和坚定,而这种气质也一直弥漫在实验室里、课堂上,影响着更多走近科学的年轻人。

总策划|温文星 任天阳

策划|林海利 许平坚

统筹|陈慧玲 林洁

执行统筹|黄丽娜 侯恕望

文|柳卓楠 侯梦菲

图、视频|周巍

剪辑|梁岚

包装、海报|麦宇恒